12月20日,由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红线女艺术中心、广州粤剧院联合主办的“粤乐长闻——广东音乐沙龙汇报演出”在红线女艺术中心成功举办。
据悉,为进一步保护和发扬广东音乐和粤剧非遗文化,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传承振兴发展,以实际行动助推文化强省建设,“粤乐长闻——广东音乐沙龙”从2023年5月起每月一期,此前已经举办了七期活动。本次第八期是汇报演出,由多位知名广东音乐艺术家、粤剧艺术家联袂出演,吸引了200多位观众到场,共享艺术盛宴。
摄影/方迎忠
摄影/方迎忠
感受广东音乐的“源”与“流”
广东音乐,是流行于珠江三角洲广府方言区的传统丝竹乐种,是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汉族音乐,是广府文化的代表之一。广东音乐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粤剧、岭南画派并称为“岭南三大艺术瑰宝”。由于广东音乐自身所独有的特性——即音乐风格的开放性、放射性、兼容性以及善变性,形成了清新明快、活泼优美的气质,受到了人们的特别喜爱,是一个有旺盛生命力的新兴乐种。
在流畅明快的旋律中,国家一级演奏员、胡琴演奏家黄江琴演奏的一曲《雨打芭蕉》拉开了“粤乐长闻——广东音乐沙龙汇报演出”的序幕。《雨打芭蕉》是广东音乐中“以景抒情”的代表作。乐曲描绘了夏天的夜晚,一场雨水带走了夏夜的闷热,芭蕉叶在风雨的拍打中摆荡起舞,人们在这动听的自然之声中享受着雨水带来的凉爽与舒适,抒发了人们喜悦惬意的心情。
摄影/方迎忠
让音乐唱出乡情、留住乡愁,是广东民族音乐人的不懈追求。广东音乐在海内外广泛流传,有“凡有华侨处,即有广东音乐知音”之说。演出现场,随着《女人花》《我的祖国》等一首首广东音乐经典旋律相继奏响,仿佛让观众伴随着漂泊海外的华侨的脚步,远行他乡,而耳边萦绕的仍是熟悉、温暖的乡音。
摄影/方迎忠
广东音乐脱胎于粤剧。粤剧以兼收并蓄、改革创新为特点,独树一帜,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吸收了包括小提琴、萨克斯和吉他等乐器进入乐队演奏。演出现场,融汇中西音乐演绎的《赛马》《江河水》《娱乐升平》《平湖秋月》等曲目,让现场观众沉醉其中。由国家一级演奏员、胡琴演奏家黄江琴,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中提琴/小提琴演奏家姜瑞娟,广州大学艺术实践中心副主任、单簧管演奏家郎逸峰,广州音乐家协会钢琴委员会委员、钢琴演奏家韩梦阳等四位音乐家们联袂演奏的《月圆曲》和《彩云追月》更将现场气氛推上高潮。
名家演名段 在传承中前行
“情难舍身在梨园中,红豆相思泪千行,热血存粤韵心驰神往,明月清风里红船飘荡……”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得主欧凯明演唱的一曲《粤伶心曲》,字字铿锵、句句言志、尽诉梨情,让现场观众听得心潮澎湃。
摄影/方迎忠
摄影/方迎忠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李嘉宜和国家二级演员、广州红豆粤剧团团长陈振江联袂献演粤剧经典剧目《帝女花》片段,典雅的唱词感人至深,浓郁的粤味意蕴深厚,将一段凄美爱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的细节把控,独具魅力的粤剧唱腔,赢得现场阵阵热烈掌声。
记者摄
省政协副秘书长岑靖在致辞讲话中表示,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由广东省政协发起成立和主管,是拓展广东省政协工作的联系面的重要工作部署。近年来,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联合社会力量,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双创”方针,正确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坚持办好“粤剧文化广场”活动,普及演出达1600场。同时,基金会积极推动粤剧“破圈”,拓展观众的圈层,以及粤剧文化惠民面。2020年基金会与广东粤剧院合作的“粤动华夏”一一珠江新城粤剧快闪活动,2022年基金会与海燕电子出版社合作的有声教材《粤语正音入门》,2023年初与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合作的粤剧猫IP形象设计大赛活动,社会反响良好,激发更多青年人学习粤剧、热爱粤剧、传承粤剧,以使“南国红豆”焕发青春活力。基金会与红线女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粤·剧——美术征集作品展”近日亮相第十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受到广西年轻人热烈关注,使得东盟的友人对粤剧艺术有所认识,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磅礴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