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江(右)表演《梁祝》
陈振江饰演林冲
铮铮铁甲,挺枪迎战,挥鞭勇伏红鬃马;青青子衿,拾筝题词,泛湖梦会俏西施。舞台上的陈振江,是扮相丰神俊朗、唱腔富有韵味的青年文武生;舞台下的他,则义无反顾地担起青年粤剧传承人的重任,从自身实践体悟出发,思索着如何在兼容并包中传承粤剧“本味”。
家学渊源指引他走上粤剧路
陈振江出身于粤剧世家,他笑称,自己的“胎教音乐”都是戏台上的锣鼓声。从记事起,陈振江就跟着父母的剧团四处演出,演员们在台下练嗓子,陈振江也大胆地跟着唱。耳濡目染之下,他对粤剧艺术表现出非凡的灵气,6岁那年,他跟着母亲第一次登台演戏。“我还记得自己演的是《白兔记》中的咬脐郎,我拖着一条竖起来比自己还要高的马鞭走出来,往台上一站,就咿咿呀呀地唱起来了。”
对粤剧的热爱,激励着长大后的陈振江报考广东粤剧学校进行科班学习,叩开了那扇属于他的粤剧表演之门。也是在这里,他进一步扩展了自己学习粤剧的视野。
陈振江师从粤剧名家欧凯明,他对欧凯明的崇拜,始于在广东粤剧学校学艺之时。“在学校的时候,我们有一次看到了欧凯明老师表演《斩经堂》的录像,大家都觉得这个演员真的好厉害!”自此之后,欧凯明就成了陈振江的偶像,他一直关注着欧凯明的演出,并在自己的舞台实践中不断模仿对方,寻找着他身上那股演戏的感觉。
“毕业后的3年里,我跟着民营剧团上山下乡、走村串巷,对于粤剧表演有了更具体的认知,但受众面窄、专业不精等问题也让我感到迷茫。”几经辗转,陈振江最终来到欧凯明所在的广州红豆粤剧团,探寻自己的演艺发展道路。
好苗子得名师倾囊相授
刚刚入团没多久,陈振江就以粤剧折子戏《平贵别窑》斩获了首届广州青年戏剧演艺大赛的金奖,在剧坛崭露头角的他如愿拜师欧凯明。“欧老师对每一个青年演员都非常关心,常常在非工作时间留下来看我们排戏、帮我们抠戏。”陈振江说,师傅善良、热情、坚持艺术原则等特质也深深影响了自己,为他的学艺之路点亮了一盏明灯。
陈振江提到,自己原名“陈镇江”,粤剧名家红线女和师傅欧凯明建议他将“镇”改为“振”,希望他能“振兴粤剧”。带着这样的期望,欧凯明对陈振江倾囊相授——粤剧《一把存忠剑》是欧凯明的代表作,这部戏对陈振江来说难度不小,他回忆,师傅几乎是一招一式、手把手地教自己,并带着他登台表演,在实践中学习。
“无论是主演欧老师的戏还是跟他配戏,总是可以学到很多东西。”通过无数次的观摩学习,陈振江逐渐领会了师傅的创作意图——从对角色精确的定位、对音乐的合理运用,到如何表现出节奏鲜明的力度线条、丰富生动的肢体语言。他也在实践中身体力行,排演了《南唐李后主》《雾锁东宫》《红鬃烈马》等传统长剧、《洛水梦会》《花园对枪》《风雪山神庙》等折子戏,在省市各项粤剧粤曲赛事中屡获金奖,迅速成长为青年粤剧演员中的佼佼者。
坚守粤剧本位博采众长
2023年,陈振江从师傅欧凯明手中接过大旗,成为广州红豆粤剧团的当家人。摆在他面前的,是粤剧艺术在娱乐生活多种多样的今天逐渐被人们“敬而远之”的现状。
“刚入行的时候,我总想搞点新意,觉得不创新怎么行?但经过这些年的观察和探索,我才发现没有把传统的基础打好,只一味地引入新元素未必行得通。”站在粤剧继承创新的十字路口,陈振江选择了一条更漫长、但也更稳固的道路。在他看来,根基不牢的创新就如无根之木,难以长久坚持下去。
粤剧有着海纳百川的内核,在其从萌芽到成熟的演变过程中,对于其他剧种的表现手段、训练方法、程式规范多有过一定借鉴,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风格。陈振江认为,粤剧的继承创新应当“回归粤剧艺术本位”——粤剧的发展既得益于博采众长,更离不开对自身传统的继承。在吸收外来元素的过程中,应当以粤剧的审美特征为尺度,选择与之相谐和的元素进行“本土化”处理。
他以传统粤剧《马福龙卖箭》的复排举例,“这部剧以南派武功的特色著称,不仅包含了‘拉山’‘手桥’等硬桥硬马的程式动作,还运用了粤剧独有的戏棚官话、古腔、锣鼓,表演节奏富有传统的韵味。我们将它重新搬上舞台,力求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汲取养料,提高青年演员对粤剧传统的熟悉度与敬畏感。这样才能在创作其他新戏时利用好我们的‘家底’,更好地彰显粤剧本色。”
“我将粤剧当作终身的事业,这样工作繁忙的时候也不觉得那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享受。”陈振江把自己当作一名粤剧的“匠人”,在精雕细琢中探求对粤剧艺术的继承发展,“戏曲艺术从来没有捷径可行,任何新事物都是用旧原料一点点组合而成的,边学边探索,才能走向更高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