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晚,大型新编古装粤剧《双绣缘》在广州盛大公演后,一度引发热议,观众们的好评纷至杳来,多家权威媒体也对演出进行了报道。
粤剧《双绣缘》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与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联合出品,广州粤剧院倾力打造。该剧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创作项目,是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2023年度广州市文艺精品重点扶持项目、广州市文艺院团综合扶持资金资助项目。 4月24日上午,广州粤剧院特邀多位省内外专家对粤剧《双绣缘》进行研讨。研讨会上,专家们不仅是对这部新创剧目进行了深度解读,还为作品的后续修改提高建言献策,期望粤剧《双绣缘》能在传统与现代、地域与全国、创新与传承的交融中,绽放光彩。 省外专家点评 著名文艺评论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仲呈祥 仲呈祥分别从三点对粤剧《双绣缘》进行了点评。他认为,粤剧《双绣缘》独具一格,是新时代戏曲创作的重要成果之一。 一、这是一出彰显中华戏曲美学优秀传统精神的佳作。全剧讲求的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的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的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強调的知、情、意、行的统一,都达到了相当高的美学层次。它写的是宫庭里的皇帝、将军与来自民间的绣娘之间的爱情,却以戏曲独特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优势淋漓尽致地讴歌了突破门第的两性之间以心灵的一致性为基础的人类最美的爱情,比起《长生殿》《凤还巢》等传统戏里的爱情,更有普泛的人性深度和民间广性,尤其是最后一场戏对眉娘归乡这一行动的浓墨重彩,令全剧的思想内涵和美学品位,超越了过去已有的相似题材的戏曲作品,值得珍视。 二、《双绣缘》非常高明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性、人情、尊严意识和工匠精神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不著一字,尽得精髓”地加以审美化、故事化表达,从而使作品好看有趣并发人深思。 三、《双绣缘》的编、导、演和舞美、音乐取得了强强联合、互补生辉的颇佳的效果。这为剧场观众的强烈反响所证实。 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季国平 季国平对粤剧《双绣缘》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该剧演绎了广绣人的传奇人生和人格魅力,不仅传承和弘扬广绣文化,还讲好了“广东故事”。 他表示,这部粤剧质量上乘,观赏性极强,是一出生动有趣、赏心悦目的轻喜剧。 他特别提到,该剧的主创团队实力强大。编剧罗周以历史上广绣始祖卢眉娘为原型,巧妙地运用“双生双旦”结构,以情诗为媒介,误会为手法,喜趣为风格,创作了一段广绣与爱情的传奇故事。 他对导演和主演也表示了赞赏。导演徐春兰从粤剧本体出发,尤其注重表演的打磨,充分展示了广绣的美、人性的美、舞台的美,美不胜收。 领衔主演的两位梅花奖得主李嘉宜、吴非凡,加上两位实力派青年男演员李伟骢、陈振江,他们的表演细腻生动,充分展示了广州粤剧院演员的实力。 季国平认为,剧目整体非常出色,可用“美”与“巧”二字来概括,充分体现了戏曲艺术的美学特征和审美风范。剧中的喜剧风格和平民视角,如剧中的皇帝形象就是一个书生,让人耳目一新。 他特别提到,卢眉娘不嫁皇家,皇帝解放绣女的故事设定,体现了爱情和人性对于封建皇权的胜利,也是理想主义的表达。这种有温度、有爱心的创作,深受观众喜爱。 季国平还指出,剧中对真善美的彰显,不仅是对广绣之美的赞美,更是对当代广州人心灵美的展现。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马也 马也从美学角度、戏剧实践、艺术发展史等三个维度对粤剧《双绣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高度的评价。 他认为,这部剧的美学特质不仅体现在其艺术形式上,更在于其深刻的内涵和情感表达。他表示,将这部剧放在当代中国戏剧的实践中进行考量,它不仅展现了艺术的推进意识,更是一次对戏曲本体的回归和觉醒。他还将这部剧放在艺术发展史的长河中进行定位,认为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马也对《双绣缘》的震撼力和艺术成就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强调,这部剧不仅对观众有着深远的影响,更对大众进行了一次重要的艺术启蒙教育。它引领人们回归到戏曲和美学的本体,展现了艺术的永恒性、超越性和覆盖性。 马也特别提到,这部剧的“双生双旦”结构不仅锻炼了演员队伍,也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他认为,这部剧的轻喜剧形式下,隐藏着深刻的情感和思考,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净化了观众的心灵。 在对剧本的分析中,马也对罗周的编剧功力表示了极大的赞赏。他认为,罗周对历史的深入研究和对情节的精细编织,匠心独运,使得每一个情节和台词都经得起推敲,充满了深意。 马也还提到,这部剧的外层结构以“绣”为核心,通过“绣图”“绣诗”“绣情”“绣婚”等元素,构建了一个丰富的艺术世界,它以一种欢乐的形式,传递了美好和正面的价值观。 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原主任 刘玉琴 刘玉琴对粤剧《双绣缘》的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认为,这部剧的成功在于其多层次、多角度的叙事方式,以及对人物情感和命运的细腻刻画。 她还对广州粤剧院在剧目选择和人物塑造上的独到眼光和胆魄表示赞赏。她认为,剧院在常规舞台呈现和人物设计上实现了重要突破,尤其是“双生双旦”的设置,为舞台带来了满堂生辉的效果,这不仅是剧院艺术实力和演员阵容的展示,也是剧院人才培养前瞻性思考的体现。 她进一步指出,《双绣缘》以其独特的艺术面貌,为当下舞台创作带来了示范和思考,这部剧不仅能吸引观众,也具有市场潜力,能为粤剧剧种注入生机活力。 其后,刘玉琴又从叙事方式、现代意识和地域文化表达几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评价。一是,她认为,剧中绣女对正常生活和爱情的追求向往,通过传奇、有趣、赏心悦目的叙事方式,将生活中的不可能化作舞台上的真实感,展现了艺术的创造能力。 二是,她赞赏了剧中人物形象的鲜明别致,以及对宫廷女性新开局和新视野的展现。她认为,剧中人物的情感和人性意识都很朴素,具有鲜活的当代意识。 三是,她认为,这部剧是多重文化融合的有机叙事,具有丰富的历史和人文内涵。剧中对广绣的特点做了相应的展示,体现了中华美学的浓厚气韵。 江苏省演艺集团艺术顾问、一级编剧 张弘 张弘在会上表达了对粤剧《双绣缘》的高度赞赏。他表示,观看《双绣缘》是一种纯粹的享受,这部剧深刻地影响了观众,让人重新思考戏曲的本质。他认为,这部剧让戏曲回归了其应有的认知,唤起了人们对传统戏曲的美好记忆,与现代娱乐形式相比,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愉悦体验。 他认为《双绣缘》在剧本、表演、导演和舞美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是他心中认定的一部完美之作。他对罗周的剧本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剧本结构匀称,人物布局合理,情感布局精准,剧本体现了罗周对中国戏曲编排技巧的深刻理解和运用,尤其是对人物细节的精心刻画。 他称赞徐春兰导演通过巧妙的编排和对演员的引导,展现了“看不见的导演”的艺术,这是导演艺术的最高境界。剧中演员们的表现流畅自然,“双生双旦”的设置增加了戏剧表现的难度,但演员们成功地掌握了舞台上的“度”,完成了出色的表演。即使在较远的观众位置,也能通过演员的形体和表演幅度感受到剧情的张力和导演的匠心。 最后,张弘对简洁的舞台设计表示赞赏,认为这使得观众能够更专注于演员的表演,而不是布景。 中国戏曲学院《戏曲艺术》编辑部主任 赵建新 作为一位地道的北方人,赵建新坦言自己对粤剧了解不多,但《双绣缘》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赵建新用“非常恰切的主题、非常奇巧的故事、非常合适的人物、非常现代的品格、非常温暖的力量”五句话概括了他对《双绣缘》的整体印象。他认为,这部剧完美地融合了广州的地域文化,尤其是广绣元素,恰到好处。 在故事情节方面,赵建新认为编剧罗周巧妙地运用“误会”和“冒认”等手法,让观众沉浸在这个奇巧的故事中。尤其是绣地图的设定,不仅在结构上重要,更拓宽了戏的意境和视野。 人物塑造是赵建新特别赞赏的一点。他认为,双生双旦的人物设置非常均衡,每个人物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种人物塑造的功力非常难得。 赵建新还特别提到,剧中女主人公卢眉娘走出宫廷,回归自由人生的设计,体现了现代的品格和女性的独立精神。 他认为,《双绣缘》最大的特点是温暖的力量。剧中没有反派,冲突和矛盾都源于环境的局限和人物的选择,而不是坏人的阴谋。这种设置让戏剧张力自然生成,最后达到真善美的完美体现。 省内专家点评 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粤剧促进会会长 倪惠英 倪惠英对粤剧《双绣缘》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认为,《双绣缘》的成功首先得益于罗周的好剧本和徐春兰导演的精心执导。她对徐春兰导演的风格非常敬佩和欣赏,认为其简约、唯美、细腻的导演风格,为这部戏注入了灵魂。 在谈到自己的观剧感受时,倪惠英表示,这部戏既有传统历史的美学风格,同时又注入了新时代大众的审美精神,赢得了新老观众的一致认可。全剧无论是演员表演、音乐唱腔、舞美灯光,都呈现出大气、大美、典雅的风格,彰显了中华美学精神。 她特别提到,这部戏的音乐唱腔非常成功,既保留了粤剧的特色,又有一定的创新,这种探索是值得肯定的。舞美设计简约而空灵,灯光随着剧情和人物情感的变化而变化,都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倪惠英还对剧中的人物塑造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认为,剧中的四个主要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各异,通过情诗将他们的关系巧妙地串联起来,展现了人性的本能和渴望。 最后,倪惠英表示,这是一部非常好的戏,她相信它的成功一定会走得更远。她期待广州粤剧院能够推出更多的优秀剧目,为传承和发展粤剧艺术做出更大贡献。 博士、广州粤剧院原书记、董事长 余勇 余勇表示,粤剧《双绣缘》给他的总体感觉是好看、好听,具有传承下去的潜力。 他认为,这部戏的舞台呈现非常干净,题材选择恰当,演出过程中不断引发观众的共鸣,产生愉快的观演体验。 余勇认为,《双绣缘》剧本非常好,起承转合各个环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尤其是剧中的“双生双旦”设置,以及对广绣、岭南和广州特色的融入,粤味浓郁,值得称赞。 在演员表演方面,他称赞几位主演的表现都非常出色,表示欣喜地看到粤剧院的青年演员们已经挑起大梁,成为骨干,期望今后看到他们更多的优秀作品。 他还特别提到了唱腔设计邹裕伟,认为其音乐唱腔设计优秀,为剧目增色不少。 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原副院长、一级编剧 梁郁南 梁郁南对该剧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自己对前面专家提到的优点深有同感,认为《双绣缘》确实展现了粤剧唯美、大气的艺术风格,这在粤剧界实属难得。 他认为,该剧回归戏曲本体,很有传奇性,发挥了戏曲的特长,使舞台真正以表演为中心,鲜明突出了戏曲写意性与程式化特色。 他还指出,该剧富有粤剧剧种特色,有丰富的传统曲牌运用,一方面展示了两大非遗艺术的美和魅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 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一级编剧 罗丽 罗丽首先祝贺广州粤剧院推出《双绣缘》这部精彩的新作,并对其展现的青春力量表示赞赏。 罗丽表示,自己对剧中青年演员的整体亮相印象深刻。她认为,这不仅是粤剧的青春展示,更是粤剧对中国戏剧界的青春宣言。 罗丽认为《双绣缘》是一部具有民间性和观众缘的作品,既让粤剧回归到民间,回归到观众和市场中,又让人看到了粤剧生机勃勃的一面。她还从戏曲“破圈”角度分析,认为《双绣缘》具有破圈的潜质,能够在新国风、新国潮的审美趋势中,吸引更多青年观众,让他们看到粤剧的清新唯美。 在谈到自己的观演感受时,罗丽用了“三个美”来概括:人性之美、视觉之美和广州之美。 人性之美:全剧不以正邪对立推动剧情,而是以不同角色的人生追求与人生选择来推进故事。每个人物都是多面而立体的,展现出人性的美好。 视觉之美:导演徐春兰以中国画卷轴式的美学风格来定位舞台设计,不仅呼应了中国戏曲舞台的写意凝练,也暗合了当下观众国潮国风的新古典审美取向 广州之美:虽故事发生地不在广州,却通过剧中台词及绣品细节传递出广绣之美、粵人之美,让观众感知到广绣、粤剧和广州的在地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