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行业动态

粤剧名家荟萃羊城,深情致敬“文字老倌”秦中英百年诞辰

信息来源:广州粤剧院 时间:2025-08-21 字体: [大] [中] [小]

  为纪念当代著名粤剧剧作家秦中英诞辰100周年,一场主题为“豪情劲笔 百年戏文”的纪念晚会于8月20日晚在广州红线女大剧院隆重举行。晚会汇聚粤剧名家,再现秦中英毕生创作的经典名段,深情缅怀这位为粤剧艺术奉献一生的“文字老倌”。晚会由广东省戏剧家协会指导,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广州市戏剧家协会联合主办,广州粤剧院、广东粤剧院倾情呈现。

  秦中英(1925-2015),广州黄埔人,毕生致力于粤剧编剧事业,曾任南方粤剧团、广东粤剧院、广州粤剧团专职编剧。在长达6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创作、改编、整理粤剧作品近300部,其中搬上舞台的超过200部。其代表作包括《王大儒供状》《绣襦记》《朱弁回朝》《昭君公主》《白燕迎春》《豪门千金》等,滋养了红线女、陈笑风、倪惠英、罗家英等省港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

  严谨结构写真情 古韵新声铸经典

  秦中英的剧作以结构严谨、文学性强著称,尤重刻画人物、抒发真情。在音乐创作上,他既扎根传统粤剧精髓,又勇于创新,做到“古为今用,用而化之”,其作品音乐编排流畅优美,常谱新声。其艺术成就屡获国家级、省级奖项肯定,深受观众喜爱,成为粤剧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晚年,秦中英倾力于艺术传承,培养了一批粤剧编剧人才。其学生、一级编剧李新华追忆道:“秦老师传授的不仅是编剧技巧,更涵盖曲牌运用、唱腔流派理解、故事情感表达以及对传统艺术的深刻领悟。”他概括秦中英的艺术精髓为三点:其一,“戏的一半是曲”,强调音乐在粤剧中的核心地位;其二,“戏可以假,情必定真”,追求情感的真实性;其三,敢于质疑戏曲定义,主张“戏曲更重要的是歌舞演情感、歌舞演人物”,并谆谆教导学生“一定要写好人物,而不仅仅讲一个故事”。

  名家云集献名段 贯穿百年艺术魂

  本次晚会由著名粤剧导演陈少梅担任总导演,倪惠英、欧凯明、黎骏声、崔玉梅、李嘉宜等粤剧名家,与广州粤剧院陈振江、李伟骢、张雄平、陆敏渭、莫燕云、肖婉婷等一级演员,以及广东粤剧院优秀演员龚洁影、康健、翟春燕等同台献艺。大湾区卫视主持人周丽珊担任晚会主持。

钟无艳》之“哭灵、破阵”

主演:陆敏渭  莫燕云

1.jpg

  晚会精选七部贯穿秦中英艺术生涯的代表作名段。开场由陆敏渭、莫燕云演绎《钟无艳》之“哭灵·破阵”,该剧创作于秦中英54岁重返剧团之际,标志着他创作“第二黄金期”的开启。紧接着,张雄平、肖婉婷献演此时期的另一代表作《西厢月下情·拷红》。

《西厢月下情》之“拷红”

主演:张雄平  肖婉婷

2.jpg

  崔玉梅、陈振江再现了秦中英“第一黄金期”(1954-1963年,创作近60部大戏)的经典《朱弁回朝》(1959年)选段“寒江伤别”。欧凯明、李嘉宜则演绎了秦中英与红线女合作的典范之作《昭君公主》(改编自曹禺话剧)之“出塞”。黎骏声带来秦中英90岁高龄创作的遗作《司徒美堂》之“寒宵曙光”,展现其生命不息、创作不止的精神。

《昭君出塞》之“出塞”

主演:欧凯明、李嘉宜

3.jpg

《朱弁回朝》之“寒江伤别”

主演:崔玉梅  陈振江

4.jpg

《司徒美堂》之“寒宵曙光”

主演:黎骏声

5.jpg

  广东粤剧院龚洁影、康健、翟春燕演出的《青春作伴》选段,是秦中英晚年指导学生李新华、余楚杏创作并获奖的作品,体现了粤剧艺术的薪火相传。压轴由倪惠英携李伟骢献上《范蠡献西施》之“梦会太湖”,该选段源自秦中英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改编的十集粤剧电视剧,彰显其锐意创新的艺术追求。

《青春作伴》选段

主演:龚洁影、康健、翟春燕

6.jpg

《范蠡献西施》之“梦会太湖”

主演:倪惠英  李伟骢

7.jpg

  晚会在全体演员合唱主题曲《劲笔豪情写春秋》(李新华作词、邹裕伟作曲)中落幕。曲名巧妙化用秦中英《自挽诗》(1993年作)中“曾将劲笔写豪情,更遣华词吐艳声”的豪迈诗句。这场视听盛宴,不仅是对秦中英百年诞辰的深切缅怀,更是粤剧界向这位以生花妙笔铸就无数经典、为粤剧事业倾注毕生心血的杰出创作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附件: